“50块钱,就为了让你插队买块鸡排?”
听到这话的时候,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脸都黑了,手上的活儿却没停。他可能想不通,自己就是个炸鸡排的,怎么就活成了别人眼里行走的50块人民币。
这个国庆假期,他的摊位前,人多得像是凭空冒出来的。一排排手机高高举起,镜头对准的不是什么山珍海味,就是他,一个被油烟和人潮包裹得快要窒息的普通人。他像个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,重复着裹粉、下锅、翻面、出锅的动作,脑子里还要记着几十上百个订单的先后顺序。
曾几何时,人们涌向这里,是为了那份传说中的“情绪价值”。他能记住你是第几个,能在递过鸡排时笑着说上两句暖心话。那种在冰冷城市里久违了的、带着人情味儿的瞬间,让一块普通的鸡排变得不再普通。大家吃的仿佛不是肉,而是一种慰藉。
可现在,他提供不了了。
人潮汹涌,每个人都伸长了脖子,催促着、拍摄着、议论着。温暖的话语被淹没在嘈杂里,他累到连笑一下都觉得奢侈,只能机械地重复,偶尔抬头,眼神里是藏不住的疲惫。那份曾让他脱颖而出的“情绪价值”,已经被过度的热情消耗殆尽。他不再是一个鲜活的、能与你交流的人,更像是一个被围观的景点,一个必须完成打卡任务的背景板。
其实这种故事,我们见得太多了。总有那么一些人,因为某个纯粹的特质,被流量的巨浪推到我们面前。他们或许只是在认真地做着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事,却意外地触动了大众某根脆弱的神经。人们便蜂拥而至,想要亲手触摸那份真实。
问题是,当围观变成围剿,当欣赏变成消费,那份最初的真实还能剩下多少?黄牛的出现,就像一个辛辣的讽刺,把一份人情味儿明码标价。鸡排哥的愤怒,是他对自己被异化的最后一点反抗。
很多人都在担心,鸡排哥会不会也只是昙花一现。等这个假期过去,热度散去,他还剩下什么?是继续守着摊位,还是被卷入更大的商业漩涡,最终失去自我?
我们希望他能长久地红下去,似乎这样就能证明,在这个速食的时代,依然有真诚的一席之地。可我们又是把他推向疲惫深渊的同谋。我们渴望他的情绪价值,却又以一种最消耗他情绪的方式去靠近他。
或许他需要的,不是更多的人来看他,而是假期结束后,能好好睡上一觉,然后像往常一样,为一个熟悉的老顾客,炸一块普普通通、却带着笑意的鸡排。
只是不知道,那时候,镜头还会在吗?
配资股票交易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