挪威给中国富豪上了一课:你花钱买的菜,还没我垃圾桶里的新鲜!
午夜12点半,挪威一个小镇的超市后巷。
一对身价不菲的中国夫妇,没戴手套,直接将手伸进巨大的垃圾桶里。女人先捞出一盒包装完好的牛油果,男人凑近一看,脱口而出:“这很新鲜!我记得超市里这两个就卖40块钱。”
话音未落,女人又递过来一袋完整的红辣椒,一盒晶莹剔透的葡萄。男人倒吸一口凉气:“这都是好的?这么贵,这么新鲜,都扔了?”
这还没完。一袋只过期一天的培根、一盒过期两天的萨拉米香肠、十几袋当天烤的面包、几根只是有点发黄的黄瓜……直到把垃圾桶搜刮干净,他们才收手。
这就是挪威,一个能用物价把富人逼到垃圾桶里“寻宝”的地方。
起初,这对游遍世界的博主夫妇,也被挪威的物价彻底击垮。一根热狗100多块,一份沙拉200多,买个塑料袋都要7块钱。进一趟超市,随随便便就是一千多人民币。奥斯陆一碗肉薄如纸的牛肉面,标价198挪威克朗,约合140元。
在这里,昂贵不是一种感觉,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物理攻击。
直到他们从一个留学过的朋友那里,听说了挪威的“隐藏游戏规则”——垃圾桶寻宝。这不是因为贫穷,恰恰是因为过于富裕。
挪威的超市,由于极高的人力成本,处理临期食品的开销,远比直接扔掉要高昂。所以,每天打烊后,大量仅仅是包装破损、品相稍差,或者刚刚过期的食物,就会被整箱整箱地扔进垃圾桶。
一个500万人口的国家,每年要扔掉超过1亿条面包。
于是,一个平行于高价货架的“0元购”地下经济,在每个午夜悄然上演。这晚,这对夫妇斩获颇丰,粗略一算,垃圾桶里捞出来的战利品,市场价值超过2000元。
更有意思的一幕发生在第二天。
当他们再次走进超市,赫然发现,货架上正在售卖的蔬菜,其新鲜程度,竟然还不如他们昨晚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的。
这个场景,就是理解挪威社会模式的奇点。
挪威的高物价,并非市场失灵,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社会契约。它背后站着几个巨大的推手:全球最高水平的人力成本、高达25%的食品增值税、为保护本国农业而设的非欧盟国家进口关税。
这三座大山,共同构筑了一个外人看来“离谱”的物价体系。
但挪威人自己为什么能接受?
因为这个体系的另一面,是同样惊人的高福利。人均月收入超过4万克朗,全民免费教育,从摇篮到坟墓的医疗保障,以及丰厚的养老金。
挪威人用极高的生活成本,换取了极高的社会安全网和生活品质。在这里,没有人需要为生大病而倾家荡产,也没有人会因为失业而流落街头。高昂的物价,本质上是为这种“确定性”支付的保险费。
所以,超市垃圾桶里那些完美的牛油果和面包,并不是系统的漏洞,反而是系统有效运转的证明。它证明这个国家的财富已经溢出到,宁愿“浪费”物质,也绝不“浪费”人的价值与时间。
对于习惯了用廉价劳动力换取极致便利的外部世界来说,这套逻辑难以理解。
但对挪威而言,那被扔掉的食物,正是维持整个高福利社会运转所必须付出的、看得见的成本。
配资股票交易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