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恐怕还记得2022年2月,那场“特别军事行动”开始时的情形。当时外界普遍认为,继承了苏联七成军事遗产的俄罗斯,会以一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告终。但现实是,这场战争不仅没能速胜,反而成了一面放大镜,把俄罗斯军队内部的种种问题照得一清二楚。
最初的计划迅速碰壁,乌克兰的抵抗强度和西方援助的力度都超出了莫斯科的预料。从2022年夏天起,战场的风向就开始变了。俄军的后勤、装备和士气问题,一个接一个地暴露出来,再也无法掩盖。
2022年的红利曼战役,俄军遭遇了一场堪称耻辱性的惨败,这像是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。到了2023年,战场上甚至出现了俄军正规部队对协同作战的瓦格纳雇佣兵“见死不救”的场面,这种内部的割裂,比任何战败都更能说明其指挥系统的失灵。
战争拖到第三年,也就是2024年,俄罗斯的整体国力衰退已经肉眼可见。西方的经济制裁像温水煮青蛙,让俄罗斯经济几乎陷入瘫痪,国内企业倒闭,物价飞涨,这些压力最终都传导到了前线,拖垮了军事机器。
2024年11月的一场大战,成了压垮骆驼的又一根稻草。俄军一次进攻就丢下了超过五千具尸体和数百辆坦克装甲车,虽然乌军也伤亡惨重,但成功挫败了俄军的攻势。此战之后,俄军在前线的主动进攻能力基本被消耗殆尽。
紧接着,乌克兰开始利用无人机优势,对俄军纵深目标进行大规模袭击,甚至一度威胁到俄核设施的安全,这是开战之初谁也无法想象的。更具羞辱性的是,一名俄军生化部队的高级负责人在莫斯科被公开暗杀,而乌军甚至攻入了库尔斯克,这是二战后第一次有外国军队踏上并占领俄罗斯的领土。
这一连串的事件,彻底戳破了“世界第二军事强国”的泡沫。人们看清了,问题不在于一两场战役的胜败,而在于其军队内部系统性的腐败、僵化的战术和落后的现代化体系。五月份,当莫斯科照常举行胜利日阅兵,邀请中国等伙伴观摩时,那宏大场面下的虚弱,已经瞒不过任何人了。
俄罗斯军事神话的破产,直接在全球地缘政治的棋盘上引发了连锁反应。一个维持了数十年的力量平衡被打破,随之而来的权力真空,给所有玩家都带来了新的变数。对中国来说,这既是机会,也是挑战。
变化最明显的地方在中亚。这片地区在历史上一直视莫斯科为“老大哥”,安全和政治上都严重依赖俄罗斯。现在,“老大哥”在乌克兰泥潭里越陷越深,自顾不暇,对中亚的控制力自然大不如前。
这扇半开的门,让中国可以直接与中亚国家谈合作,无论是能源项目还是基础设施建设,都不再需要过多地看俄方脸色。“一带一路”向西延伸的道路,一下子变得更加通畅,一个连接亚欧大陆的经济走廊正在加速成型。
但硬币总有另一面。俄罗斯在欧洲方向牵制美国精力的能力下降,意味着美国可以腾出手来,更从容地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,全力对付中国。日本开始部署射程超1000公里的中程导弹,这意味着中国沿海的大片经济核心区,已经处在打击范围内。美日同盟也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在亚太搞军演,一个军事包围圈正在越收越紧。
过去那种“俄罗斯越弱,中国越强”的简单想法,现在看来太过天真。俄罗斯的衰落,拆掉了一面挡在前面的墙,让中国不得不直接面对来自对手的全部压力。
面对这种复杂局面,很多人觉得中国会陷入被动。但实际情况是,中国对俄罗斯的实力变化早有预判,其布局的深远程度,可能远超西方观察家的想象。中国的应对,是清晰的两条腿走路。
在中亚,中国的做法不是趁火打劫,而是主动去填补可能出现的权力真空。北京很清楚,一个混乱动荡的中亚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。所以,中国在做的是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互助共赢,用经济合作和安全对话来维护地区稳定,防止局势失控。
在亚太,面对美日越来越强的军事压力,中国的回应也很直接。你搞围堵,我就加强自己的管控能力。无论是频繁的实战化演习,还是不断下水的新军舰,都是在明确告诉对方,任何形式的军事遏制都会付出高昂代价。
在整个过程中,中国表现出了极强的战略定力。它没有被卷入制裁的漩涡,也没有急于站队。它的核心目标始终是保证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,同时通过“一带一路”这样的规划,深化自己的全球合作网络。这种专注自身、稳扎稳打的策略,让它在动荡的世界格局中,始终能保持主动。
俄乌战争打到今天,早已不只是两个国家的悲剧,它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了权力的重组。一个曾经被视为军事巨头的国家,其光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褪去,世界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更加不确定,也充满新变数的时代。
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,中国以其独特的战略远见和冷静布局,在挑战与机遇之间稳步前行。它所展现的,不仅仅是对当下局势的应对,更是对未来全球秩序的一种思考和塑造。这让人不得不感叹,一场战争的代价如此巨大,而世界格局的演变,又往往在所有人的预料之外。
配资股票交易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